汉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素养及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和中外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文秘、师范、影视传播等方面工作技能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课程

中国文学类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类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基础写作

毕业去向

(一)深造情况:学生海外留学涵括欧美、澳洲、日本、港澳台等海外名校,境内考研覆盖北京大学等在内的大陆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率达25%以上。

(二)就业去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学生主要到政府机关、教育行业、出版传媒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教育、编辑、管理等工作,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优秀校友代表

  • 山奇:著名导演、策划人、作家、学者,中国动画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杜国玲: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作家

  • 刘小备:作家,先后出版《江暖》、《婚沙》等11部有关校园和女性题材的小说

  • 王一平:本科、硕士在江南大学毕业后,先后考取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教于四川大学

  • 牛犁:本科、硕士在江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取江南大学服饰文化博士,现任教于江南大学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7日]  浏览次数:[]  来自栏目:[专业简介]
64.3K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人才培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手机扫码访问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