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符姗姗教授文章《吴地“白纻舞”的嬗变》刊登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

  作者:朱磊

6月15日,《光明日报》在文学遗产版刊发表我院音乐与舞蹈学科带头人符姗姗教授的文章《吴地“白纻舞”的嬗变》。文章立足于历史考据,提出了“白纻舞的生成、兴衰、消亡的嬗变轨迹与历代统治者的尊尚、喜好与改造以及乐舞本身的流动性、可延拓性紧密相关”的观点,认为吴地乐舞“白纻舞”先后历经五六百年兴盛不衰,因其优美的舞容乐貌被纳入宫廷乐舞体系,其艺术风格也由魏晋民间的“淳朴热情”逐渐转向南朝宫廷乐舞的“奢靡艳丽”以及此后隋唐时期的“从容雅缓”,后至中唐日益沦缺,最终消亡解体。“白纻舞”的艺术基因突破乐舞本身,融入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和文学之中,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古典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皆可寻其踪影。

人文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个涉及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院,也是集教育、文学、艺术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多年以来,学院始终秉持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逐渐形成“多元并存、交叉融合”的学术生态,并力促多学科在“人文”语境下的交融与并进。近年来,音乐与舞蹈学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原创舞蹈《羌山红》荣获文化部“文华奖”,理论研究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拥有国家、省部级艺术基金项目多项。此次《光明日报》刊载符姗姗教授的文章,再次呈现了学院艺术理论研究的水平。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  来自栏目:[学院新闻]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术研究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魏源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手机扫码访问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