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发人文学院青年教师赵磊磊理论文章

  作者:赵磊磊

2021年4月8日,人文学院90后青年教师赵磊磊副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以第一作者发表理论文章《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如何消解》,中国教育新闻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引发广泛关注。

文章指出,教育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其在为学生获取更高质量的教育体验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风险。系统来看,相关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目标冲突、缺乏制度约束以及过度资源依赖等四个方面。文章进一步指出,理清相关伦理风险的消解路径,将有利于促使教育能够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利用人工智能机遇。具体来看,应注重智能时代的师生信息素养培育,完善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审查及决议机制,加强人工智能及数据的法规监管,重视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排查与评估,构建校本化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体系,最终实现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有效预警与化解。

本文是对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的理论思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理清如何有效治理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代蕊华教授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是教育管理领域权威专家,对本文学术思路进行了多方位指导。近年来,围绕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赵磊磊副教授从事教育人工智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等相关研究,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浏览次数:[]  来自栏目:[学院新闻]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术研究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魏源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手机扫码访问页面